潮评丨全村改姓“鸭”,不应让用生僻字的村民妥协让步
【资料图】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图片来自网络
在云南丽江,有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nià”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由于当前的电脑系统无法识别,“nià”姓村民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只好将其拆开,拆分为“鸟”和“甲”二字,从而组成了鸭子的“鸭”字。不少村民表示不想丢掉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贵姓氏,希望能有办法回归nià姓。
“nià”属于一个生僻字,但客观来讲,每一个字都是平等的,字被创造出来,就是拿来用的,“生僻字”的属性,不是其不能在社会中被正常使用的正当理由。现在,仅仅因为电脑系统无法识别“nià”这个生僻字,就让全村改姓“鸭”,看似村民们可以顺利办理二代身份证,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了,但也意味着,与祖先的血脉联系在姓氏上被切断,祖先传下的姓氏无法得到更好传承,这是对传统和姓氏的不尊重。这样的操作,显然不妥。
想象一下,如果该村村民身份证姓氏统一成“鸭”字,再持续个几十年,“nià”姓是不是就可能会淹没在时间的海洋里,直至消失?那应该不是村民想要的结局,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样子。有人说,“生僻字”的一撇一捺都藏着故事,这些故事连接着文化与我们的民族记忆。如果因为电脑系统问题,就简单地割舍和放弃生僻字,就会渐渐失去我们的“根”。
据村民的说法,他十年前老身份证上写的还是“nià”。为什么老身份证,就能打上这个字,现在的二代身份证就做不到了?无论具体原因如何,至少说明在身份证上打上“nià”字,是可以实现的,大概率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新下系统,把这个字录进系统里,应该不难做到。信息化的发展进步,目的是为了给民众便利,而不是添堵;在生僻字的传承方面,也应多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不能技术越进步,实用价值反而在后退,人为设置“数字鸿沟”,也有违数字化的初衷。
“生僻字”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受阻,是一个相对常见的社会问题。此前有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6000万人在名字中使用生僻字。近年来,有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呼吁,将生僻字纳入国家字库,建设国家生僻字字库。国家层面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今年8月1日就会正式实施的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将新增1.7万余个生僻汉字编码字符。既然现在我们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在“生僻字”的问题上,兼顾实用性和文化传承,这就应当成为一条要坚定走的路。
全村改姓“鸭”这事,说白了,不应该让使用生僻字的村民妥协让步,而应该是公共服务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加快生僻字的更新、管理规范与实际应用的便利性,去积极配合、解决村民们的难题。公共服务要最大限度考虑到公共利益,保护好生僻字,让生僻字在生活中正常使用,事关文明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正是“大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