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江:弘扬“三军三武”精神 65年擎旗送精兵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同乐园内,伫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八一前夕,人们吟诵着碑身正面刻着的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禁不住心怀激荡。而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和深刻纪念意义的纪念碑,又与余江的征兵红旗紧密相连。
(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以前,余江人民深受血吸虫病的肆虐,民不聊生。1958年,在党中央、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下,余江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毛主席获悉后,欣然命笔,题写光辉诗篇。重获新生的余江人民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当年便向部队选送130名合格新兵,掀开了余江征兵新篇章。
从那时起,余江人民以不忘党恩、精忠报国的火热激情,取得向部队输送11590名高素质兵员、至今无一例责任退兵的骄人成绩,4次受到国防部表彰,3次被省政府、省军区授予荣誉称号,在国防动员系统树起了征兵工作的一面红旗。
年年涌动“参军热潮”
余江人民素有崇军尚武的风尚,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是一个家族的最高荣耀。在余江,唱歌要唱进行曲,打拳要打军体拳;在余江,好钢要打刀,好男要当兵。
飞行员张国栋曾是血吸虫病重灾区蓝田坂的“大肚子”少年,是党和政府派来的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1958年,张国栋为报党恩,毅然报名参军,成长为一名蓝天卫士。后因业绩突出,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朱国平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退役老兵,1929年他的爷爷参加红军;1948年他的父亲加入解放军;1978年,17岁的他从军入伍。2002年他又把独生子送进军营。
机制催生尊崇厚爱
把优秀的余江儿女送进军营,既是为部队输送优秀人才,也是为余江经济社会建设储备人才。余江把退役军人作为宝贵财富,严格落实转业安置政策,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转业干部100%安置在公务员岗位,少校正营职以上100%安排相应实职,转业士官100%安排到全额拨款事业编单位。定向招聘退役大学毕业生,实行退役士兵就业优先推荐参加事业单位应聘,优先推荐参选村两委委员,优先介绍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退役士兵,建立“台账”制度,实行跟进服务,给予优惠政策,让退役军人返乡有创业平台,发展有施展舞台,一大批复转军人成为创业致富的排头兵。
2014年,余江首设50万元的“国防奉献”激励金,每年八一、春节前后,各级干部分片对本籍现役官兵逐户登门走访,对立功受奖的本籍官兵给予奖励,对困难军属实施专项救助,让官兵心安劲足追梦军营。如今,余江“国防奉献”激励金已提升到了每年60万元。
余江区村“两委”和村理事会成员中,退役军人占到6成,大学生社区干部中退役军人大学生接近4成。广大退役军人在强化基层党建、巩固基层政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铁规铸就“征兵品牌”
“在余江,两条征兵工作铁规矩延续多年、雷打不动:无论哪个青年入伍,都必须经过区委常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无论当地哪个领导,都不准打招呼递条子插手基层征兵工作。”余江区人武部部长刘绍春介绍。
完善机制,把牢体检政考关;规范运行,把好审批定兵关;公开过程,把住廉洁监督关。余江历任党委班子把多征兵、征好兵作为政治任务,征兵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出"传统好、摆位高、工作实、政策优、把关严"的"余江经验"。65年来,余江没有出现一起征兵违规违纪问题,严苛的制度擦亮了余江响当当的“征兵品牌”。
“余江青年有崇军尚武的光荣传统,余江子弟兵有爱军精武的军人天职,余江人民有强军兴武的使命担当。”余江区委书记罗卫国说。
余江连续65年向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至今无一责任退兵。在“三军三武”精神鼓舞下,余江将继续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源源不断选送高素质兵员,余江征兵经验将历久弥新,余江征兵红旗将更加鲜艳。
(中国日报社江西记者站 唐莹/摄影 刘东才、陈建红)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