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规划师张益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 世界聚焦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12日表示,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足够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当天,在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3年第一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张益国以“以立为先,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张益国表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占全球经济总量90%的国家都作出了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承诺。
【资料图】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张益国表示,当前,超过140个国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目标,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支持和优惠政策,特别是欧洲国家,在近期地缘政治因素等影响下,虽然短期重启煤电以确保供应安全,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对于中国来说,张益国表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有外因,有内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未来气候变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国责任。
“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是主要途径。”张益国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电技术可开发量是109亿千瓦,光伏技术可开发量是456亿千瓦,水电技术可开发量是6.87亿千瓦,足够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及产业基础良好,规模化发展能力强,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2.13亿千瓦,全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张益国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面临着土地空间、并网消纳、安全运行、经济性等难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建议:
一是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形势向好、能源消费总量稳中有升、弹性调节的背景下,应适当超前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以保证在能源消费总量需求超预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
二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空间。技术层面,推进光伏发电、风电技术进步及适应性提升,减少风电光伏项目用地需求。项目层面,通过废弃矿区、与建筑融合、分散式开发等方式,提升新能源项目开发土地需求的灵活性。机制层面,在国土利用中预留合理空间,将可再生能源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三是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和弹性。首先,要科学合理开发水电,将水电作为构建流域多能互补综合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支撑点和战略保障。加大力度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面提升系统调节能力。还要注意发挥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电转型升级、清洁发展。同时,针对消纳问题,要构建适应新型供需关系的电力交互平台,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主干网架提质升级、柔性化发展,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由示范建设到广泛应用,促进分散式新能源并网消纳。
张益国表示,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除了优化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电网调度运行机制,还需完善电价机制,考虑新能源存量项目和新增项目的经济性差异,分别执行激励力度不同的“保量保价”与“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机制。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敞开胸怀与国际进行合作,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拥抱国外成熟先进技术,助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张益国说。(完)